校园VC第129期创享会——以国际视角,探索青年成长
10年推动100万大学生创业
○
校园VC创享会第129期
ANNUAL REPORT
以国际视角赋能青年成长
探索中国青年
与世界共舞
嘉宾介绍
田家源
田家源,世界公民年中文媒体中心创立者兼负责人,世界创新性排名第一的密涅瓦大学社会科学与人文艺术双专业本科,2023年度全美华人30岁以下青年精英,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校友,Watson Institute全奖学者,达沃斯世界经济论坛全球杰出青年,博鳌亚洲青年新锐,G20青年企业家联盟菁英人才,波士顿未来领导力中心执行合伙人,亚太青年企业家理事会国际青年人才培养委员会主席,TEDx讲者,We Talk公益成长项目导师,世界青年创业联盟执行秘书长,曾入选“中国最具洞察力年轻人Top100榜单”与“2023年度可持续发展影响力青年U35榜单”。
任APEC亚太地区媒体代表、首届中国国际青年领导力论坛联席主席兼共同发起人、国内首个聚焦间隔年议题的系列论坛发起人、青年π栏目创始人、GapDay自我探索工作坊发起人等。于本科申请阶段同时被密涅瓦大学、香港大学、香港中文大学等在内的21所大学录取,其中8校提供总计超200万元奖学金。
曾出席多场论坛与峰会并作演讲,包括全球精英青年未来创变者峰会、全球公民领袖峰会、首届得易国际青年领袖展、Mentor&Mentees公益讲座、ELS领光者理事会分享活动、上海五角场创新创业学院“学院咖啡”活动、五四青年节可持续职业分享会、环球青年领军协会“环青有约”活动等。
从0到1的创业故事
创立世界公民年
世界公民年创立于2008年,是专注于青年领导力赋能的国际教育非盈利组织,我们旨在通过一流的学术与实践项目,联接世界创新与变革领导者,培养新一代世界青年领袖以共同应对包括气候变化、疾病预防、改善教育和消除贫困等在内的全球性挑战。世界公民年也与上百家慈善基金会及组织和个人保持紧密合作,为所有符合条件且有需求的申请人提供奖学金和助学金资助。
世界公民年中文媒体中心的成立并非一蹴而就,而更是一个从零到一的漫长过程,对我而言,即是一种磨练,也是一种收获。
目前而言,数据的增长是我们的影响力的最直观表现,而在推动这一影响力的过程当中,我需要参与众多的活动,在线下与不同行业与领域的人士产生链接。这些在过往我看来几乎不太可能的事情,如今却一一地变成了现实。其中,世界公民年专注的教育模式为间隔年。
在我看来,相较于普通的岗位,间隔年这一可持续教育模式最大的特点,便是给予参与者自主学习与不断进化的机会。当我们在办公楼,重复着打印文件与制作PPT的机械,麻木的传统工作的时候,其实是很难会去了解到世界上还存在着太多需要我们实际去解决的问题,也无法拥有更大的使命感和责任感:空谈往往不如实践那么有力。
而在南非行动实验室之中,你所做的每一件事,都是有宝贵价值,可以切实改变一部分人的生活的。以性别平等这一目标为例,日常的工作会要求我们起草相关的文件,但这些都偏向纸上谈兵,在间隔年期间,你可以为那些早育的女性科普相关的知识,帮他们制作新生儿护理包,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收获一份解决可持续挑战的满足感。
自发性地创造,更多元的人生选择,以及认识到自己肩负的可持续使命感,都是间隔年项目带给参与者的宝贵财富。
举办“疯狂间隔年宇宙”系列论坛
作为中文媒体中心创立者兼负责人,我推动了间隔年这一人生选择在中国教育市场的普及,赋能了10000+的青年群体。其中,我成立了国内首个聚焦间隔年议题的系列论坛:“疯狂间隔年宇宙”系列论坛,邀请杰出青年分享他们的间隔年经历,赋能了众多观众,并且向30+合作机构与平台输送了间隔年教育的理念。
我们的论坛邀请来自多元领域、有着间隔年经历的杰出青年代表参与发言和讨论,旨在通过优秀青年故事的分享与海内外观众与嘉宾的互动交流,展现间隔年这一人生选择的更多可能性,启迪下一代成为真正的“世界公民”,在创新教育的探索中碰撞出更多灵感与火花。
2023年6月,疯狂间隔年宇宙系列首期论坛以“我们停驻,直立,再坚定向前走”为主题,邀请到五位分别来自科技、法学、社创、旅居与投资领域的嘉宾,与观众分享他们精彩纷呈的间隔年故事。
2023年7月,疯狂间隔年宇宙系列第二期论坛聚焦间隔年中的创业经历,邀请到资深人生教练、知名AI社区主理人与入选福布斯的连续创业者,共同围绕间隔年议题,为广大创业者赋能。
间隔年的瞩目成就
论坛邀请来自10 不同领域的8位杰 出青年演讲
联动包括达沃斯杰出青年社区、YSI China等在内的30+联合协办与传播机构,系列推文超30+亿机构转载,浏览量超1.5万
论坛全程观众超过300人
组织社群人数超过700人
来自10余所世界顶级高校的团队成员共同助力
来自参会观众的100%好评与推荐
多元教育的沉浸式体验
教育的经历
我在上大学之前,或是期间,其实就已经体验过了体制内教育与国际教育这两种赛道了。体制内教育,是我最早接触,以及最近一次所经历的教育模式。我的小学、初中,都在本地的体制内学校就读,遵循着按部就班的教学模式,以及师长给予的升学规划。在当下各种创新教育、新式教育层出不穷的阶段,传统教育却可以带来更加基础与扎实的认知。
而在2022年秋季学期,也就是去年九月的时候,因为机缘巧合,我来到了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参与访学项目,再次在大二的开端,开启了我重回体制内教育的故事。
北大作为top级别的院校,也许不能代表传统的国内教育水平,但毫无疑问带给了我无与伦比的新鲜感:很难忘记在走进北大校园的那一刻,又一次来到了中国学生人来人往的校园,与郁郁葱葱的自然环境,当时内心的激动之情。之后在北大的课堂、考试、学生社团活动都十分多元,也都可能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淡忘,但是我想初次进入校园的心情或许不会。
双语国际课程是我在高中时期所就读的IB体系,我选择了中文、英文与经济的高阶课程(High Level Class),是不折不扣的文科选手。尽管在那个时候我还不知道自己将来对于品牌管理等商科也会抱有兴趣,但国际课程的确给予了我很高的自由度,每一次展示、论文、信息搜集,都可以是我喜欢的话题。
其中,我也归纳总结了一些关于体制内教育与国际教育的不同,例如前者会更加注重学科知识与技巧,平时的授课形式一般是几十人的大课,课堂中的知识也与当下的国情紧密接轨。而以IB课程体系为代表的国际教育,则更加注重通识教育,每节课的人数不会太多,学生也因此有着更高的学术自由度与选择性。
国际课程的自由度,也因此让我进入了作为代表性创新学校的密涅瓦大学。在这里,无论是游学教学制度,还是线上反转平台,还是融入当地社区、跨学科的思维架构,都让教育的边界变得更加宽广。大一时期,我前往了旧金山与首尔,也在跨学科的体验当中,由原本的社科与文科,转向了与商业的结合。在海边散步,在城市穿梭,教育,不仅仅是书本或是课堂中的知识,也可以是在沉浸中寻找到自己的真实方向。
这一切也都让我更清晰地体会,原来教育的形式、核心、传播,可以有这么别出心裁的方式。
教育感悟
最后想谈一谈我对于教育的一些思考,在我看来,教育是服务群体最广的一类“产品”。割草机只适合农户,但教育适用于每一个人:每一个人都有受教育,以及自发性成长、进阶、蜕变的权力与能力。当我们无法肯定作为个体的未来走向,或是愈发多元的群体多样性时,教育的创新,与“雨露均沾“的尝试,或许就是对这类产品的一种再造,也是我目前在主理世界公民年,同时希望让更多人看见的最根本的原因。
-------------------------------------------
这次活动我们影响了421位创业者
这是我们做事的价值所在
期待下一期创享会!